《東周刊》「翔勝之道」專欄—買樓不要只看價錢
 

最近與朋友飯敘,最常聊到的話題就是買英國樓,很多朋友都分享其身邊朋友買英國樓的經歷,不幸都是令人頭痛的個案。

 

有人在Zone 2一個不錯的地區買了一層樓,價錢約四十多萬鎊,是一個二手兩房單位,表面上非常值得,成交後才知道這個物業原來只剩下三十八年Leasehold,不久就需要補地價,而補地價後的價錢最後跟一手樓都差不多。沒有做好審慎調查,自己固然要負責,但事實上,大部分香港人對於買英國物業不熟悉是主因,加上不少打算移居英國的香港人,手上資金不多,很多時都會因為貪便宜,而忽略其他問題,最後損失可能更大。

 

最常見的覺得二手樓價格較一手樓便宜,忽略了買樓基本的常識,簡單如維修、樓齡、補地價等都沒有注意。而英國又不像香港,只要說出哪一區,大家便心裏有數哪個區是否值得投資;單單地主的身份,在英國都不只政府是地主,發展商或樓盤前身的業主,都可能是地主,故此補地價時,就不像香港般容易。物業亦分為Freehold、Share of Freehold與Leasehold,Freehold即是買家買物業時同時擁有土地權,但有時未必是最好,而Leasehold就只是擁有業權,將來要因應年期長短而需向地主補地價,一般由一百二十年期至九百九十九年。當你的物業少於五十年,價值就會開始下降,因為接你二手的人就會考慮補地價的因素,銀行貸款亦會受影響,買東西格價是人之常情,但講到買樓,奉勸大家不要只看到價錢。

買樓不應只看價錢,應多聽取真專業人士的意見。

除了衝動買二手樓,不少香港人亦衝動地賣香港樓,以為拿着現金去到英國,買甚麼都可以,有人在當地租了一個月B&B,想先買一輛車,好讓自己四圍睇樓,誰知沒有人賣給他。因為在英國,不能用現金買車,你必須有銀行戶口,才可以買,這是防止洗黑錢。最後這位朋友更因為B&B到期要遷走,慌忙向香港的朋友求救。先租後買是不少移居英國的香港人的計劃,覺得這樣會穩陣一點,但沒有想過你沒有工作,沒有收入證明,是連屋都不會租到。就這樣變賣資產遠走高飛,比買二手樓更讓人擔憂。所以我建議大家,應該趁在香港有工作,有入息證明時,申請貸款買樓,起碼到埗會有瓦遮頭。

 

以上最壞的情況都可能只是損失一點錢,但以下兩個個案就真的隨時一鋪清袋。有人自己買地起樓,以為可以節省建築費,誰知單是應付一大堆建築許可證均已經耗損金錢與時間。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,不要說拆樓起樓等許可證,單是要處理之後的勞工問題,都足以讓人未動工都想放棄。又有人買了一層英國樓,物業是由一間英國公司持有,他覺得買英國樓要交印花稅及海外印花稅,覺得不值,於是他決定買下這間公司的股份,同時便能擁有這物業,因為買股份的錢不用繳稅,誰知收樓時才發現這間公司負債纍纍,無緣無故孭下一身債,以為自己有着數,原來被人搵着數。

 

連結:
《東周刊》